关于三国时期的疆域分配配资天眼官网,有一种说法是:“魏得其七,吴得其二,蜀得其一。”这其中,“一”指的就是益州,也叫西川。相比之下,东吴拥有扬州(大部分)、荆州(大部分)、交州三个州,而蜀汉只占了一个益州,显得有些单薄。尽管如此,益州在东汉时期的各州中,无论面积还是人口,都是最多的。一个益州,几乎能够容纳曹魏东部的多个较小州域。
东汉时期的益州,范围广泛,涵盖了陕西省秦岭以南、四川盆地、重庆、贵州大部分、云南,以及缅甸东北部一带。三国时的蜀汉,基本上控制了这些地区,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。尽管综合国力比不上曹魏和东吴,但益州的资源丰富,足以让蜀汉独立立足。
四川盆地的面积大约有26万平方公里,土地肥沃,适宜农业生产。相比之下,曹魏控制的华北平原,面积大约为30万平方公里,虽然比四川盆地大一点,但差距并不大。在交通上,古代交通条件较差,陆路运输非常缓慢且费用高昂,但水路运输却相对便捷。益州在水路交通上,比魏吴两国要更具优势。
展开剩余75%益州拥有发达的水系,长江流经其境,形成了强大的水运能力。长江自青藏高原流出后,进入益州,宜宾以下成为长江的主流,号称“万里长江第一城”。整个四川盆地被长江及其支流网络所覆盖。长江四川段有两大支流,岷江和嘉陵江,两江交织,水系复杂。早在明代之前,古人便把岷江视为长江上游,因此成都市也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。
从成都到重庆,水路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。只需要在成都的岷江沿岸乘船,经过泸州,顺流而下,不久便可抵达重庆。如果从重庆北上到蜀汉的重要城市阆中,乘船走嘉陵江即可到达。古代虽然交通不便,但益州的水路运输仍然极为发达,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优势。
益州的地理闭塞性,使得它在东汉末年相对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乱,经济也因此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。根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东汉顺帝永和五年(公元140年),益州人口达到697.4万。即便历史学者对其中部分数据有所质疑,但可以确定的是,益州人口在六百万左右,远超过许多其他地区。这一地区资源丰富,地势险要,成为了割据政权的理想之地。
在东汉末年,益州由刘焉、刘璋父子所统治,而诸葛亮早已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诸葛亮曾经对刘备说: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”而庞统则更具体地提到,益州国富民强,且四部兵马,所有资源都足够自给,甚至可以自立门户。因此,益州在战略上对于刘备极具吸引力。
刘备成功占领益州后,他的势力得到了大幅提升。之前与曹操的差距逐渐缩小,甚至在某些方面开始赶超曹操的势力。刘备所统治的益州,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:
1. 北部汉中:位于秦岭南端,是蜀汉防守曹魏并发起北伐的战略基地。虽然汉中的人口不多,但四川盆地的资源足以支撑汉中的粮草需求。
2. 巴蜀(四川盆地):这是蜀汉的核心地区,也是其政治、经济中心。
3. 东部永安(白帝城):位于今重庆奉节一带,控制了这个地区后,蜀汉能够有效地对抗东吴的侵扰,并保障与吴国的战略平衡。刘备临终时将托孤大事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,而李严便驻守在这里。
4. 南中(云南、贵州西部及缅甸北部):南中地区不仅面积广阔,还有丰富的战略资源。这里提供了蜀汉所需的牛、马、铜铁等军需物资。为管理南中,蜀汉设立了庲降都督,驻守在今云南曲靖。
这些区域的分工明确,四川盆地作为农业生产基地,汉中成为北伐的发源地,永安则是对抗吴国的战略屏障,而南中则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支持。
尽管蜀汉在三国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,但由于内部稳定,蜀汉得以长时间维持对益州的控制。即使国家经济困乏,民众贫困,蜀汉依然凭借着较为强大的内部凝聚力,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,特别是在北伐期间,能够持续向魏国施加压力。而这一切,归根结底都得益于蜀汉的内政稳定和民心的支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