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648年证配所官网,一支来自俄罗斯叶尼塞河的船队慢慢驶入了大唐的疆域。船队的来源地是黠戛斯,目的则是朝贡给大唐。
当这支船队抵达长安时,黠戛斯的酋长向李世民表达了一个请求。他称自己是汉朝叛军的后裔,此行的目的,是希望能与李世民建立亲戚关系。李世民听后,陷入了沉思,回忆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。然而,他还是同意了酋长的请求,并在大唐设立了坚昆都督府。
黠戛斯酋长的家族背景到底是什么?而李世民为何会同意与一个叛军后裔建立联系呢?
展开剩余78%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不得不提到飞将军李广。李广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将,曾屡次击败敌人,被誉为神将。而他有一个颇具争议的孙子——李陵。李陵自小便酷爱军事,博览兵书,骑射出众。他早年便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。
李陵的故事始于公元前99年。当时,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去攻打匈奴的右贤王,同时召来李陵,要求他负责运输军粮。李陵作为将门之后,怎肯屈尊当个运输官?他主动上前请求汉武帝,表示自己手下的士兵都是经过训练的强兵,完全可以参与正面战斗,而不是仅仅负责运输。李陵希望能带兵出征,攻打匈奴的主力。
汉武帝听后皱了皱眉,认为李陵不愿服从李广利,便告诉他没有多余的骑兵可以调配。李陵毫不犹豫地回应:“陟罚臧否,不宜多言。给我5000步兵,我可以直接攻入匈奴王庭。”
武帝见李陵如此自信,便同意了他的请求,给了他5000精兵。李陵没有带骑兵,但他依然决定直接冲向匈奴王庭,寻找一击制敌的机会。此时,李广利的军队已经吸引了匈奴的大量兵力,李陵准备趁机从侧面发起进攻。
李陵来到匈奴王庭,仔细勘察了周围的地形。计划周密后,他决定撤退,打算等待李广利的大军归来。然而,令他意外的是,李广利的军队在与匈奴的交战中迅速溃败,匈奴的骑兵马上转向了李陵所在的方向。
李陵刚准备退兵,却遭遇了匈奴的追击。匈奴凭借三万兵力,将李陵的队伍围得水泄不通。面对重重围困,李陵依然保持冷静,他命令战车构成防线,掩护后方的弓箭手,并合理指挥战斗,打得匈奴军队损失惨重。然而,匈奴的增援兵力不断逼近,最终将李陵的军队完全围住。
李陵指挥得当,但由于敌军源源不断的增援,突围的希望变得渺茫。为了保持阵形,他将部队分成三类:身受三处创伤的坐上战车,伤势较轻的驾驶战车,而剩余的则负责断后。如此,李陵的部队在困境中依然有序作战。
经过十多天的艰苦抵抗,李陵已经退到离汉地100公里处。可就在这时,军中出现了叛徒,投降了匈奴,并将李陵军队的劣势情况告知了敌人。匈奴骑兵随即发动猛攻,李陵的军队终究无法抵挡,最终李陵成为了俘虏,只有400余人成功返回汉地。
李陵被俘后,决定投降匈奴。匈奴单于是见他勇武,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。但在汉朝,李陵的投降引发了轩然大波。汉武帝愤怒至极,认为自己面子无光,尤其是李广利的败北让他愈加气愤。
在朝廷上,大臣们都在猜测汉武帝的心思,纷纷言辞谨慎,生怕惹怒了皇帝。正当此时,史学家司马迁站出来,慷慨陈词,力挺李陵,却因此遭受了宫刑。
然而,汉武帝在冷静下来后,决定派公孙敖前往匈奴查明李陵的情况。公孙敖在匈奴见到一个叫李绪的将领,误以为是李陵,于是回去向汉武帝报告,称李陵完全投降了匈奴,甚至开始为匈奴训练士兵。汉武帝怒火中烧,随即命令杀害李陵家族的所有人。
远在匈奴的李陵此时得知了自己家族被满门抄斩的消息,心如刀割,彻底断绝了回归大汉的念头。多年后,汉匈关系逐渐缓和,汉朝派遣使者前往匈奴,试图说服李陵归国。使者询问李陵为何不归,他激烈反驳:“我当年带领5000步兵深入匈奴,杀敌无数,最终因援军未到,不得不投降。现在竟因一时屈服便被诛连全族,何罪之有?”
使者听后无言以对,最后,李陵怒不可遏地喊道:“那是李绪!不是我!”为此,李陵最终将李绪斩杀。
李陵在匈奴郁郁而终,年仅短短几十年。他在匈奴被封为土地,留下了他的后代。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陵的后代结亲,建立了坚昆国(即今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及其南部地区)。随着岁月流逝,李陵的冤屈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一些关注和同情。
这位名将的悲剧,激发了后人的深深怜悯。李陵不过是一个忠诚的将领,却因一场误会、一时的错误被冤屠家族。鲁迅曾言:“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,少有韧性的反抗,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,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。”那么,李陵是否可以被视为鲁迅笔下的“叛徒”呢?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